领导关怀

习近平 :

2009年1月10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澳门宣布:中央决定正式开发横琴岛,并将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澳门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需要。
2012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首次南巡时,再次考察横琴,认为横琴:规划蓝图已经绘就,工作扎实推进,前景可期。并指示横琴开发要发扬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勇于去闯,勇于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出一些更有价值的模式。


李克强:
2009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横琴时指出:横琴要与澳门交相辉映,比翼齐飞。

张德江:
2013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视察横琴,这是张德江委员长自2005年9月以广东省委书记陪同温家宝总理视察横琴以来,再次莅临横琴视察。


汪洋:
2012年4月24日下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考察横琴新区时强调:建设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决不能因为赶工期、求速度而留下安全隐患。当速度与质量有矛盾时,宁可耽误工期,也必须优先保证质量。千万别赶工期、影响质量。质量是千年大计、百年大计。

胡锦涛:
2009年12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参加澳门大学奠基仪式的时候再次强调:开发横琴岛是中央的重要决策。

温家宝:

2005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广东时第一站就踏上了与澳门最近处仅200米的横琴岛,并由衷赞道:“横琴岛真是一块宝地!”。对于横琴岛开发问题,温总理做了最新要求和最高指示:横琴规划要和珠海整理规划相衔接,要谋而后动。
2010年9月17日,温家宝总理批示:“要重视保护横琴的生态环境。”为横琴“生态岛”建设给予重大支持。
2010年11月14日傍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横琴新区。温总理叮嘱在加快开发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排放,努力把横琴新区建设成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

贾庆林:
2008年4月8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横琴,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横琴,当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区。”

胡春华:
2013年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考察横琴新区。胡春华一行先后考察了横琴新区规划建设展示厅、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和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对新区“将紧扣「粤港澳更紧密合作」主线,进一步主动承接港澳现代服务业拓展和辐射”表示充分的肯定。

社会关注

 


 


经济发展
 
面对基本一片空白的产业发展基础,避免产业一哄而上、“跑马圈地”的传统招商模式,项目引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构建“三不”产业遴选体系,新区成立3年,在建重点项目56个,投资总额2263亿元。三年来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初步形成了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三不”产业遴选体系。从“土地是否集约、规划是否优美、环保是否达标”三个维度,对项目用地条件、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指标进行定量预测分析,增加税收约定、自持物业比例等硬性约束性条款,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到刀刃上,从根本上提升横琴新区的总体开发水平。
 
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成型。七大产业均有了龙头项目带动。休闲旅游有长隆,商务服务有横琴总部大厦,科教研发有澳大新校区,文化创意有丽新,金融服务有工银国际,高新技术有多联供,中医保健有中医药产业园。引进各类金融类企业118家,粤港澳在横琴金融合作实现了零的突破,香港工银国际在横琴成立17个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募集资金超过100亿元。
 
环澳产业带初现雏形。在空间布局上,从东向西统筹推进,已初步形成北起十字门商务区、中有口岸服务区5项目和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南到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的环澳产业带,集中展示横琴产业发展成果。
 
绿色生态产业初具规模。工程项目实现环保申报率100%,应批复“环评”项目100%实行环境影响评价,重点企业必须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及取得环境质量ISO14000质量认证。全岛集中供冷供热,中电投多联供燃气能源站建成后预计将节约单体建筑用空调制冷设备总投资约20亿元;减少约18万吨标煤能耗。

基础建设
 
横琴开发之初大部分土地已“名花有主”,违章建筑“遍地开花”,市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在建项目基本一片空白,全岛处于一片荒凉状态。三年间,遵循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律,优先发展基础设施项目,率先以BT模式克服资金瓶颈,全面启动全国单次投入最大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累计完成超过400亿元,超过过去30年总和。
 
三年多来完成全岛除山体以外土地面积的94%共约45平方公里的征收补偿工作,其中包括收回纠结珠海人40年之久的中心沟飞地。在开发时序上,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产业用地从2010年出让,住宅用地从2013年中开始出让。在土地价格方面,坚持每半年动态调整一次土地基价,形成梯度上升趋势,确保全岛土地整体收益可支撑土地开发成本。
 
岛内外基础设施全面推进。率先与中冶科工集团、中交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展开全方位合作,高标准超前建设全岛主干路网、桥梁隧道、人工岛等基础设施,积极配合横琴二桥、金海大桥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岛东路2012年12月28日全线贯通,首期投资135亿的横琴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基本完成,规划建设了全长33.4公里的“市政综合管沟”,总投资380亿元的横琴新区综合开发项目已经动工。

 
民生建设
 
开发之初,横琴居民党组织建设缓慢,出现了“工作人员少、经费投入少,社会矛盾多、安全隐患多”状况。三年来,横琴坚持开发收益与群众共赢共享,从管理重心下移开始,从调动干部积极性切入,从解决基层主要矛盾发力,注感情、转观念、抓源头、建机制、强基层、办实事、学港澳、建和谐,推进基层党组织千分制量化考核,成功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群众满意度达98%。
 
确保民生项目“不差钱”。三年民生累计支出达1.64亿元。横琴新家园位于横琴黄金地块,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者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成为横琴首个完工重大项目,让群众率先分享横琴开发成果。完成红旗村市政道路改造和惠民市场建设工程;完成横琴幼儿园、小学前期手续;投入174万元用于改造横琴一中办学条件。
 
实现农保医保“全覆盖”。征地农民农保、医保参保率实现100%全覆盖,对区内征地农民及其配偶、子女参加农保、医保等费用给予政府补贴。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在非违建民居登记注册,切实提高本地村民出租收益。
 
平安和谐横琴“总动员”。全面推广和应用安全生产网络化动态监管系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积极探索警务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新区开发大局。
 
推进党群干群“心连心”。搭建全新社会建设组织架构,充实社会建设人员、提高薪酬标准,构建民主自治、计划生育、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七大体系,基层积极性明显提高。

生态环保
 
2012年9月16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海洋积极发展十二五规划”,横琴岛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三大海(群)岛之一。全岛七成以上土地被划为禁建区或限建区,2013年3月16日,国家海洋局正式公示,横琴新区成为首批12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开发三年多来横琴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先行,先后编制了《横琴新区生态岛建设规划》、《横琴海洋生态修复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积极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制定了单位GDP 能耗和碳排放量全国“双最低”的生态管理目标,确立“山脉田园、水脉都市”的城市发展理念,并逐渐打造以海洋生态修复、湿地生态展示与生态旅游为核心功能且有横琴特色的国家级海洋公园——横琴滨海湿地公园。
 
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二井湾湿地公园和珠海富盈商务度假中心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滨海休闲度假区、以横琴口岸为中心的临海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等海洋第三产业相关的重点项目的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电投多联供燃气能源站将实现全岛集中供冷供热。

粤港澳合作
 
2009年初,中央决定启动横琴开发,横琴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首个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三年间,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横琴考察,为濠江两岸打开了互动合作的窗口,三方坚持携手共进、直线联系,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彻底扭转了濠江两岸“一边金碧辉煌、一边荒草鱼塘”旧面貌,开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更紧密合作的全新格局。
 
目前新区在谈和在建港澳重大项目7个,包括: 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横琴总部大厦、世茂集团项目、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丽新星艺文创天地项目、澳大排洪渠改线工程、横琴澳门商贸中心,投资总额476亿元。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即将完工移交,9月即可开学。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吹沙工程已全部完成,园区产业规划已得到澳门特区政府同意。积极推进澳门商贸中心、丽新星艺文创天地等项目前期工作。
 
创新产业合作模式。与澳门优势互补、互利合作,采取“横琴出地,澳门出资”模式,成功破解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合作模式难题。创新产业合作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建”,中小企业“购”,微小企业“租”等三种渠道,为澳门中小企业进入横琴创造良好条件。
 
加快两地基建无缝对接。全力发展以口岸为主要节点的对澳立体交通网络,对近70万平方米的横琴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项目进行统一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从规划阶段即与澳方积极沟通,促进轻轨无缝对接,广珠城轨延长线预计年内开工。
 
加强沟通互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三条点对点的直接交流渠道,大幅提高沟通效率。设立横琴驻港澳咨询联络点,接待来访客商120批次。
 
深入推进对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CEPA补充协议九中增加5项横琴专项政策,其中银行在横琴设机构的门槛亦降至40亿美元。澳门大丰银行、大西洋银行等已计划在横琴设立分支机构。

体制机制创新
 
开发之初,在市场准入、审批办照、政务服务等方面推行是开发区的传统模式,处于“企业服务无统一平台、群众办事无专门机构、项目服务无专人跟进”阶段。三年来,横琴建大厅、转职能、简程序、优流程,委托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开展专题咨询,全力打破制度惯性、制度障碍,全方位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地区和港澳先进经验,先后开展4大领域13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和实践,连续取得三个“全国第一”,即全国第一批开展商事登记管理改革试点、全国第一个组建“廉政办”、全国第一批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横琴特色的“融汇大陆体制精华、兼具港澳发展特色”的体制机制创新之路。
 
三级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初步建立与横琴发展定位相匹配的政策框架体系。国务院《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正式获批,《横琴新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顺利出台。省政府《关于加快横琴开发的若干意见》和《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条例》全面实施,下放或委托21项省级管理事项,营造了开放度最高、体制宽松度最大、创新空间最广的发展软环境。
 
出台全国第一个商事登记管理办法。简化登记手续,降低注册门槛,优化注册流程,对不涉及到许可经营的一般性经营项目,基本做到即来即办,已有9家企业在1天内完成登记注册手续,短短10个月完成企业登记1206多家,超过过去累计注册企业总和。
 
建立民生“一号通”政府服务机制。科学整合政府资源,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一个号码获取政府服务机制,即在一个政务平台上运行一号通、一网办、一站式的协同联动机制。率先推行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公示制度,成立全国首个整合惩防腐败的“廉政办”。
 
全力构建诚信横琴。在全国率先启动诚信立法,全面整合现有信用信息资源,建立起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制度和信用监督、失信惩戒制度,营造与港澳趋同的信用制度环境,打造“诚信岛”。
 
全力打造“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积极推动粤港澳人才自由流动,为加强粤港澳产业互动和共同参与世界经济中高端竞争提供支撑。